close


( 下載於台北市故事協會粉絲團)

終於到了第一堂課的上課時間!好久沒有上課前一天晚上還有點緊張XD
提早進了教室觀察了一下來上課的學員,有懷孕的媽媽、全職媽媽(感覺XD),
還有像我一樣的上班族,原本以為長輩會多一些沒想到並沒有!
對了,也有爸爸來參加課程喔!

一開始老師除了先介紹自己及說了一個故事外,
再來就問看看有沒有對自己有啟發或是喜歡的小故事要分享~
run完一輪啊真心覺得可以在短時間內聽到不同的故事真的是相當不錯
(同學分享的故事是“窮人銀行”跟“螃蟹媽媽”)
(對了,我也有分享不過我說的不是故事是生活小啟發而且比較嚴肅 XD)

老師有提到一些內容摘要在下面~

     1. 說故事重視的是「協助」、「引導」、「陪伴」
     2. 說故事就是一種「情境中的學習」,跟「未來學校」的概念一致

     (公視主題之夜 未來學校 School of Tomorrow
     3. 故事=媒介
     4. 要了解互動的意義,相信小孩有思考的能力、要等待孩子的回應
     5. 故事三要素:故事、聽者、說者
     6. 對說者而言,態度很重要,快樂、想像力、包容心、童心等等,都是很重要的態度

課程中老師也有問大家平常會不會說故事、怎樣說故事、說故事前後會做什麼事情,
除了平常說睡前故事給小孩聽的媽媽,原來有些同學已經有到國小說故事耶,
小孩上小學之後家長也是蠻忙碌的XD

有同學提到要“挑書”、挑了之後先閱讀、念給小孩聽的時候再“觀察反應”之類,
當然也有像我這種輕鬆唸得比較沒壓力XD


中間也有簡單提到兩個理論:

1. 皮亞傑的“認知發展理論”參考連結
2. 蘇俄心理學家維高斯基的“鷹架理論”參考連結

皮亞傑的理論有點像幫小孩“打基礎”,以年齡作為區隔。
我覺得有點像是在“對的時間點給小孩對的刺激”這種感覺。

鷹架理論這部分,老師說是架構在皮亞傑的理論上,舉例來說,
某個年齡區間的小朋友本身就可以獨立完成A到B的任務
(理論中的「實際發展水準」(Actual developement)),
但如果要完成B到C的人物,便需要他人協助或引導才可完成
(理論中的「潛在發展水準」(Potential developement)),
中間的差距叫做「近側發展區」,是動態且持續改變的。

有點像是需要有人協助小孩搭鷹架,讓小孩可以由B進階到C這種感覺,
我覺得像是“潛能開發”或是“潛能啟發”的概念。

聽到這裡好開心喔我在愛聽理論惹~(然後大家看到這裡都要睡著了XD)


(跳一下回說故事!)

課程進行到後半段,老師講了三個故事都非~~~常~~~棒!!
讓我深深的體會到用有人說故事跟自己看故事的差別!

分別是<<小猴子找媽媽>>  、<<不會寫字的獅子>>跟<<搬過來、搬過去>>
原本以為前一本比較古老啊,沒想到不會寫字的獅子還比較早出!!!

<<小猴子找媽媽>>在說一隻小猴子拜託蝴蝶幫他找媽媽的故事,
小猴子陸續講了一些他媽媽的特徵但是蝴蝶一直找錯,最後終於找到媽媽了這樣。
為什麼說這本書有趣呢~在老師說完故事之後詢問大家的想法,才發現這本書可以引導小朋友思考:

     1. 提問者跟聽者之間理解的落差
     2. 思考怎樣問問題、怎樣搜集資訊(片面到全面)
     3. 背景不同對事情的理解也會不一樣

最後一點是最讓我驚艷的,想說作者真的很用心(雖然他的畫風我覺得有點老派)


另外,<<不會寫字的獅子>>這本一看我就覺得很眼熟,
查了一下發現果然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繪者麥克布塔芳的作品!❤️

故事主要是獅子愛上了一隻母獅子,他想寫封信但是他不會寫字,所以陸續拜託不同的動物幫他寫這樣XD
中間故事的設計頗詼諧的獅子還叫糞金龜幫忙寫呢!XD 這本書的討論點有像是:

     1. 有問題會找誰幫忙
     2. 一個為愛努力不懈的故事 等等 XD

有機會跟大家分享這本!!!


最後原本沒有要說<<搬過來、搬過去>>的,但是老師還是很快速地說了一下(應該就是覺得有趣忍不住想分享XD)


這本也好有趣喔在講長頸鹿跟鱷魚戀愛了,他們想要住在一起但是一個很高一個很矮,
兩個人遇到怎樣的困難如何克服的愛情故事? XDD

老師說,這本從國小講到國中,學生的反應都不一樣,
有一次還有小朋友跟他說鱷魚跟長頸鹿不可以在一起,因為他媽媽教的 哈

這時候老師提出了一個很棒的觀點,因為每個聽者的家庭背景不同,

(說故事)可以提供給聽者不同思考的可能性,但是不要質疑他的價值觀

突然覺得要把說故事當一回事其實真的是很困難 XDD
也跟我之前想的有點點不一樣。

之前想像中的說故事,比起說給自己小朋友聽輕輕鬆鬆,目的性會強一些,
像是想要教小孩某個觀念,或是傳達某種想法等等,
但是要在尊重小朋友的想像及背景下,讓他們多一個思考的方向甚至引導他們思考這一點,
似乎是經驗才能累積出來的我想~


分享幾個「互動式說故事」的概念

1. 說故事不拿書本
(主要是希望能多一點跟聽者的互動,還有就是如果班級人太多大家也看不到XD)
(有時候會在後五分鐘傳閱或是帶過,然後放在教室大家自己借去看)
2. 盡可能不先說故事的名稱
(不要讓聽者先有所預設可以自己想像)
3. 需要鋪陳跟營造
4. 是在提供不同思考的可能像
5. 要相信小孩是有思考的能力
6. 等等..........

打了超多的,只能說聽完這堂課整個人心情大好,雖然上完還要直接去上班XD
希望之後還有時間慢慢記錄每一堂聽到的故事拉啦~

arrow
arrow

    minin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